点我查看更多
风闻有你---邀您共读---
出处:福音FM“有声书苑
作者:琼妮·厄尔克森·多田
转载请注明出处!
点击文章末尾“阅读原文"
下载福音FM APP收听完整专辑
嗨,小耳朵们,我们今天又见面了?
苦难让我们彼此建造
你是否注意到,生活中那些最有益的事,也可能是最有害的事?我们来举火为例。火,是人类最伟大的发现之一。一把火能烹制出美味的牛排,同一把火也能在几分钟之内将几英亩的珍稀树林化为焦炭,或者将一座古老的谷仓化为灰烬。再来说说性吧。性同样既可以很美好又可以很丑恶。上帝的本意是要用性将丈夫和妻子紧密地联结在一起,让他们享受性的愉悦,并生儿育女繁衍后代。然而,滥交则使人产生负罪感,令人心痛流泪。正所谓“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
苦难也是如此。一方面,苦难是上帝手中用来锻造我们品格的最佳工具;另一方面,苦难亦有可能使人变得极度自私。我浪费了很多时间自怨自艾,翻来覆去地想:我之所以折断脖子,是不是犯罪的报应?但实际上根本不是这么回事,上帝根本不是在“找我的麻烦”。尽管我一开始并没有想清楚,但我瘫痪这场磨难实际上是出于上帝的爱,而且不只是他对我个人的爱,还有他对我周围那些人的爱,因为,上帝透过我们受的试炼要达到诸多目的,其中之一,就是让我们对他人的苦难感同身受,而且能真实地互相建造。
1975年那个冬天里,这个教训极其真实地临到我身上。堪萨斯州维奇塔一家规模很大的浸信会教会牧师邀请我去他们那里,在他们教会每年一度的布道大会上演讲。我立刻答应下来。一则,我刚刚开始旅行不久,所以,能坐上飞机到处去演讲这个念头让我非常兴奋。再则,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布道大会,更不用说还要在会上发表演讲了。
当时,我对各种主内事工还不甚了解,更不曾坐下来跟哪位传教士详谈过。在我的印象之中,这些传教士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丛林中跋涉,挥着开山刀斩断不时蹿出的毒蛇。这次与我一同前去的是雪莉和朱莉,她们跟我是半斤八两,也不了解这些事情。所以,当我们三个进入那座拥挤的教堂、坐在最后一排座位上时,我们都认真地听那些传教士在台上演讲,如饥似渴地汲取着一切信息。谁知道呢,说不定他们会讲一些茹毛饮血的故事!
可是你知道我们都学到了什么?他们不过是跟我们一样的人!听着他们讲述在遥远的巴西、日本和菲律宾,他们日常的那些挣扎和得胜,我们明白了我们对他们所负有的责任。虽然相隔千万里之遥,但我们“在基督的身体里”是合一的。当从罗马尼亚逃出来的基督徒说到一些国家的基督徒是多么需要我们的代祷时,更强化了我的想法。我非常感谢这些传教士给我们分享的信息,也更加期待星期天晚上的闭幕式,因为到时候我就有机会跟他们分享我的心得以为回报了。
那一周,我们除了见传教士们,还认识了教会的一群年轻人。我们每天晚上都坐在一起听讲,很快就成了好朋友。星期六晚上聚会结束之后,大家都没有要走的意思,于是我们一起去冰激凌店吃冰激凌。在深夜11点钟,一群人一起吃着冰点,互相开着玩笑,真是太有趣了!
我们吃完奶昔,付了账,雪莉帮我穿上外衣,就推着我和大家一起走出冰激凌店,进入冬日的夜色之中。自从出了意外之后,我的身体调节温度的功能就不大好,没法自如地适应极端的温度。停车场这时几乎是空空如也了,为了少挨冻,我让雪莉翘起轮椅,只用后轮着地,推着我跑到我们的车那里,好快些上车避寒。
两个模糊的人影在暗夜中划过柏油铺就的海面,滑向远处的灯塔(其实是一盏街灯),一路撒下欢笑声。黑暗看起来清白无辜,不露一丝凶兆。刚才的欢笑和冰激凌的可爱画面还在我和雪莉的脑海里翩翩起舞呢,我们怎么可能有谨防乐极生悲的觉悟,想到在我们和车之间的这段距离中会发生什么不好的事情呢?谁会想到黑暗的夜色会包藏了祸端,就在我们前面几米远,平整的路面上竟有一块凸起的冰棱呢?
雪莉突然倒抽了一口气—她的鞋跟踩在冰上,脚下一滑,弄得轮椅失了重心一下子翘了起来,只剩一只轮子着地,而我整个人则借着惯性被抛了起来,接着就向地面砸了过去。眼瞅着地面扑面而来,电光火石之间,瘫痪的我甚至没法用手来缓冲一下坠落之势,只来得及皱了皱眉头然后紧紧地闭上双眼。
我整个人脸朝下,结结实实地砸在柏油路面上,就此明白了“眼冒金星”的说法毫不夸张。剧烈的冲击力令我的身体在地面上弹了几弹,滚到我们的福特卡车的车头处才停了下来。
“哦,不!”雪莉惊声尖叫。
很奇怪,当发生这样的事情时,一切情景似乎都变成了慢镜头。你能听得清每一种声音,记得住每一样东西,一切都在你的脑海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隐约中有说话的声音。“雪莉,过来。”杂乱的脚步声。有人领着她在人行道上走。钱匣“咔嗒”一响,硬币滚动—是今晚我们卖我做的卡片和画赚来的钱。“哦,她的脸上全是血!”一个女孩叫喊着。
那些年轻人围拢过来。我继续紧闭双眼,不让血流进眼睛里,但我没忘了稍微动了动脖子,看看是不是被伤到了,又用舌尖挨个舔着牙齿,看看是不是少了一颗,还动了动下巴,看看有没有错位。嗯,一切还好。
很快就有人在我身边跪下来,双手捧起我的头放在自己大腿上—是朱莉。“你怎么样?”她极力控制着自己的语气。我张开眼睛,恰好看到她把我的头发从脸上抚开。她的手上湿湿的,是血。她一叠连声地问我是不是还好,我只能点头示意我还好。她努力不让我看到她哭了,但我还是听出她声音中带着哭腔。她不想流泪,觉得自己有责任保持沉着冷静。
发现了这一点,我也开始努力负起自己的责任。这一周的早些时候,几个年轻人问我在轮椅上生活是什么样子,我就努力向他们解释我们是如何不加抱怨地应对所遇到的试炼。我们还一起找出圣经中的一些相关经文,来证明所有的事情甚至苦难都是有益处的。现在,我恰好可以借此机会把我说过的话和圣经真理都证明出来。我要如何回应苦难呢?
在这一周的布道会上,传教士们分享说,在基督的身体里我们每个人对其他的肢体都负有责任,我很信服这话。如今我恰好可以将这样的话对这一群年轻人和所有其他人见证出来。我清楚地认识到,正站在我周围的这些人就是基督里的一部分肢体。他们会有什么反应呢?
但是,自私的本性不想让我为“他们”操心。自私的“老我”只关心自己,“我”才最重要。眼下,“我”都要被冻僵了,还受着重伤呢。
我不由得想:为什么倒霉的要是我?和周围这些人比起来,难道我遭的罪还不够多吗?为什么上帝不能使用别的人来做他这节实物教学课的直观教具呢?
我自知这样的想法是不对的。但是,人是很难把上帝和他人放在“自己”之前的,特别是当你在受苦的时候。
大家会对我的反应有什么想法,我才不想管!鼻青脸肿的可是我!为什么我就得伤到脑袋呢?这可是我浑身上下唯一有知觉的地方啊!
然而几乎就在同时,圣灵开始接受我心魔的挑战,要来回答我这一连串的质疑。圣灵让我想起上帝的话语:“岂不知你们的身体就是圣灵的殿吗?……并且你们不是自己的人,因为你们是重价买来的,所以要在你们的身子上荣耀神。”(林前6:19-20)
谁在乎我怎么回应这些情况?上帝在乎。我真的有权利抱怨自己的脸受伤了吗?不。我的身体不是我自己的,我的身体是属于上帝的,他可以按自己的喜好任意对待我的身体,因为我的身体是上帝用自己独生子的宝血买赎回来的。
我的第一个责任是,用实际行动向这些围观的朋友解释我之前告诉他们的理论—在基督徒的生命中是没有意外事件的。我推断的结论是:如果上帝允许某件事发生,那么这一定是为了我们终极的益处,同时也是为了我们身边之人的好处。作为基督徒,我们有时面对事情根本没有可以选择的余地,上帝没有让我们做选择。如果我们真的在乎,就必须按照上帝的方式来做事情。
想到这里,躺在地上的我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了。于是,我仅仅皱了皱眉,就在心里默默地为发生的事情感谢上帝,我一生中难得有一次心甘情愿地这么做。亲爱的上帝,我为现在发生的事情感谢你……请你让我不要发火。这些孩子们可在看着我呢……请你让他们透过这件事学到功课,让我给他们做个好榜样,让他们学会应对困境。还有,愿你……得到荣耀。
我相信,上帝最后一定会从这次意外中得到荣耀,无论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但是当时我还没有认识到上帝立刻就会开始作工,来得荣耀。显然,上帝关爱当时在场的每一个人。为了让我不至于受冻,每个人都毫无私心地脱下自己的外衣,纷纷罩在我的身上。他们的衣服在我身上简直快要堆成一座小山了。有个男子发现我还是不舒服,就跪下来把我抱在怀中,用自己的体温来温暖我,还柔声对我说:“别担心,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其他人则挤到车里为我祷告。同时,一个人打电话叫了救护车,另一个人通知了我们到访的那家教会的牧师。
我被送到医院,拍了X光片,额头被缝了几针。真是一个多事之夜。接下来脑震荡和断鼻梁的疼痛扰得我无法入睡,我只能清醒地躺在病床上,度过那几个疼痛无眠的时辰。但这给了我足够的时间来思考。上帝,感谢你没让我的身体摔散了架。
后来,医生终于允许我出院,朋友们开车送我回到旅店。到了第二天凌晨,我终于打起了瞌睡,勉强睡了一会。但是他们每隔两小时就要叫醒我一次,好看看我脑震荡的情况如何。
上午快11点钟的时候,我被吵醒了。有人在浴室里用吹风机吹头发。浴室门口探出来一个脑袋,是雪莉。她朝我微微一笑,略带迟疑地问我:“你……感觉怎么样?”
“嗯,我……哦……”我刚一开口,就感到一阵疼痛。这使我想起了昨夜发生的事故。我的身体可并不好,额头的伤口还在阵阵作痛,头一阵一阵地抽痛,睡得又少,脸上青一块紫一块,还肿着。但是,我的心境还可以。
“我感觉还不错。怎么了?”
“我们觉得应该叫醒你,让你看一会儿就要播出的早间电视节目。”朱莉正在调节电视天线,她接过话头,“牧师告诉我们,教会的礼拜仪式每周都会通过电视做现场直播,所以我们在这里就可以看到。”
雪莉和朱莉把几个靠枕垫在我的后背,让我坐了起来,三个人就一起热切地看电视直播。唱诗班献诗过后,牧师发表了一个特别声明。“我们很遗憾地告诉大家,琼妮·厄尔克森小姐昨天晚上摔倒了,鼻骨折断,还缝了几针。昨晚在急诊室我建议她取消今晚的演讲,但她坚持说一定要来。现在我们请大家一起为她祷告。”
知道有人在为我祷告,我挺高兴。只是我斜靠在一堆靠枕上,能做的只有微笑。好在真正的危机—我心里的危机,已经过去了。
当天晚上,我坐在轮椅中被推进教堂。看到里面黑压压挤满了人,我一时吃惊不小,也很感动。人真是不少,教堂的过道上都摆满了椅子,最后面还站着不少人,连唱诗班的楼座里也挤进去不少人。为了这次演讲,我早在几个星期之前就准备好了演讲纲要,搜集了相应的例证,但是我临时决定弃之不用,而是分享一些与我昨夜的经历相关的圣经经文。
“在基督里,我们能为弟兄姊妹做的一件最好的事情,就是在我们自己的试炼中得胜。”别在我衣襟上的小小麦克风将我的声音放大,传遍整个教堂,让每个听众都听得一清二楚。
“《以弗所书》清楚地说,我们理当照顾其他基督徒,因为我们就是他们当中的一员。不必劝告信徒们要合一,因为我们已经合一了,并且上帝要求我们把这合一行出来。
“大家知道,《哥林多前书》12章里面说,我们基督徒一起构成了一个身子,基督是这身子的头。要想解释清楚团队合作的含义,全世界所能找到的最恰切最奇妙的例子就是我们人的身体。每一个肢体都需要其他的肢体。当胃饿了的时候,眼睛就会盯着汉堡包看,脚就会跑过去排队,手就会把芥末酱抹在汉堡包上面,再塞进嘴里,汉堡包就顺着食道下到了胃里。
这就叫合作!”
观众之中响起了笑声。
“这样我们就能够明白为什么《以弗所书》4章16节会告诉我们,每个基督徒所做的,都会在灵性上影响其他人。人体的任何一个器官都无法自己独立运转却丝毫不影响其他的器官。一个扭伤的踝关节能令整个人都无法行动;而接住橄榄球触地得分的双手给全身都带来荣耀。我们这些信徒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联系,其中大有奥秘。你的失败就是我的失败,你的胜利就是我的胜利。”
没有人动。大家都在聚精会神地听。显然,人们都听进去了。
我继续说道:“因此,如果我们在意任何与基督有关的事,也在意其他基督徒,就必须在处理自己问题的同时把他们也考虑进来。昨天晚上,上帝就帮助我和朱莉这样做了。朱莉昨晚做了我的榜样,而我又做了别人的榜样。上帝也想透过你们做同样的事情。”
就这样,上帝将我昨晚受的伤变成一个大平台,用来彰显他完全智慧的计划,允许他的孩子为了自己的益处和上帝的荣耀而忍受痛苦。
大约一年以后,我收到史蒂夫的来信,当时我正在频繁旅行,有些想家呢。在信中,他写了不少鼓励我的话,绝佳地总结了我那天晚上因为在停车场摔断鼻子而学到的东西。他的信再次提醒我:临到我们的苦难远不是为我们的自怨自艾提供理由,而是给我们教导和建立别人创造良机。下面是这封信的一部分内容:
所以,琼妮,当你不得不在一周之内做10次演讲的时候,当你的下巴因为不断地朝祝福你的人微笑而发酸的时候,当你的后背疼痛的时候,当你心里希望能重新站立却因为担心周围人误会你而不敢表达出来的时候,当你想念朋友的时候,当圣经经文显得枯燥无聊的时候,当你感到不安全、没把握的时候,当你发现有罪的念头和态度爬进你的脑子里的时候,当你受到试探在心里面数算你的那些成功和荣耀的时候—一句话,当你一路谨慎却想稍有放纵的时候,即使“就这么一次”,也不要去做。不要泄气,也不要犯罪。不要认为苦难是徒劳的,因为你诚然已经成为我生命里的一个主要支柱,当我想要放弃的时候你为我做了榜样。
我们正站在舞台上表演,其他人都在看着我们。我们能演好自己的角色,建造所有的观众;也能为了表现自己的苦毒情绪而即兴演出,从而羞辱了剧作家。这个选择,在于我们自己。
小伙伴们动起来吧
亲爱的小耳朵们,听了这章的内容,你们是不是,也在默默地思考自己所面对的苦难呢?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苦难要面对哦!那么你在读完/听完,琼妮的心声,对处于苦难中的你有什么样的帮助呢?你的心有没有一些触动呢?
下期预告
第一部分-破解苦难拼图-苦难让我们荣耀上帝
我们常常喜欢吹嘘自己有多么伟大和了不起,但是当有人出其不意地要求我们自我证明时,我们又经常陷入无法证明的尴尬。最近上映的一部卡通电影里有一段情节,就是这一现象的生动写照。一场大学橄榄球比赛正在紧张激烈地进行着,露天看台的前排坐着一个中年男性球迷,他嘴里不停地叫骂挖苦输球的教练和球员。他那些俏皮话加风凉话明显是说给周围观众听的,他在向他们炫耀自己多么了解橄榄球,见解多么高超,知识多么渊博...
书籍简介
《风闻有你》
作 者:琼妮/史蒂夫
原作名: A Step Further
出版社:团结出版社
版 次:2012年5月
作为一位年轻时起就被迫坐上轮椅的女性,琼尼对苦难有着丰富的感受和独特的看法。本书就是她人生思考的结晶。
每个人都像躲避瘟疫一样躲避苦难,然而,有谁能真正躲避得了呢?躲过了就真的大吉大利了吗?苦难是我们走向永恒国度的唯一通路。在苦难这把带着刻度的尺子上,有的人刻度高一点,经受的苦难重一些;有的人刻度低一些,经受的苦难轻一些,但或轻或重,只要应对得当,都会成为对自己对他人大有益处的好事情。琼尼对苦难的思考和认知是完全可信的,她有十足的资格去谈论苦难,也有十足的资格去鼓励普天之下与她境遇相似的人。
﹃琼妮﹄女士
qiong
ni
作者
zuo
zhe
自1999年《上帝在哪里》问世以来,琼妮这个名字对于中国读者就不再陌生。她的故事鼓舞了千千万万的中国读者。如今,琼妮创办了非营利组织“琼妮之友”,并与丈夫、员工和志愿者一道开展“合家欢”和“轮椅世界”等项目,致力于帮助残障人士及其家庭。琼妮还著有《尘中钻石》、《比银更宝贵》等书,现与丈夫肯•多田现居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州。
信仰之路 与您同行
手机扫描二维码
下载 福音FM 手机客户端
聆听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