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數記-3

(新英語譯本聖經)

切换到福音影视网-新版圣经

  • 1 亞倫的子孫 耶和華在西奈山曉諭摩西的日子,亞倫和摩西後代的記錄如下:
  • 2 亞倫的兒子:長子名叫拿答,還有亞比戶、以利亞撒、以他瑪。
  • 3 這是亞倫兒子的名字,都是受膏的祭司,是摩西叫他們承接聖職供祭司職分的。
  • 4 拿答、亞比戶在西奈的曠野向耶和華獻異火的時候,就死在耶和華面前了,他們也沒有兒子。於是以利亞撒、以他瑪在他們的父親亞倫面前供祭司的職分。
  • 5 利未人的工作分配 耶和華對摩西說:
  • 6 「你使利未支派近前來,站在祭司亞倫面前,好服事他,
  • 7 替他和會眾在會幕前守的需要,辦理會幕的事。
  • 8 又要負責會幕的器具,並按以色列人的需要,辦理帳幕的事。
  • 9 你要將利未人分派給亞倫和他的兒子,因為他們是從以色列人中選出來單給他們的。
  • 10 你要委派亞倫和他兒子,負責自己祭司的職任。不經許可近前來的人必被治死。」
  • 11 耶和華對摩西說:
  • 12 「看,我從以色列人中揀選了利未人,代替以色列人一切頭生的,利未人要歸我。
  • 13 因為凡頭生的是我的,我在埃及地擊殺一切頭生的那日,就把以色列中一切頭生的,連人帶牲畜都分別為聖歸我,他們定要屬我。我是耶和華。」
  • 14 數點利未人口 之後耶和華在西奈的曠野對摩西說:
  • 15 「你要照利未人的宗族、家族數點他們。凡一個月以上的男子都要數點。」
  • 16 於是,摩西照耶和華所吩咐的數點他們。
  • 17 利未家族簡介 利未眾子的名字是革順、哥轄、米拉利。
  • 18 革順的兒子,按着家室,是立尼、示每;
  • 19 哥轄的兒子,按着家室,是暗蘭、以斯哈、希伯倫、烏薛;
  • 20 米拉利的兒子,按着家室,是抹利、母示。這些按着宗族是利未人的家族。
  • 21 數點革順人口 屬革順的,有立尼家族、示每家族,這是革順的二家族。
  • 22 其中被數、從一個月以外所有的男子,共有七千五百名。
  • 23 這革順的二家族,要在帳幕後西邊安營。
  • 24 那時拉伊勒的兒子以利雅薩作革順人宗族的首領。
  • 25 革順的子孫在會幕中所要負責的,就是帳幕和罩棚,並罩棚的蓋與會幕的門簾,
  • 26 院子的帷子和門簾,並一切使用的繩子。
  • 27 數點哥轄人口 屬哥轄的,有暗蘭家族、以斯哈家族、希伯倫家族、烏薛家族,這是哥轄的諸家族。
  • 28 按所有男子的數目,從一個月以上的,共有八千六百名。他們的責任是照管聖所。
  • 29 哥轄兒子的諸家族要在帳幕的南邊安營。
  • 30 那時烏薛的兒子以利撒反作哥轄宗族諸家族的首領。
  • 31 他們所要負責的是約櫃、桌子、燈台、兩座壇與聖所內使用的器皿,並簾子和一切使用之物。
  • 32 那時祭司亞倫的兒子以利亞撒作利未人眾首領的領袖。他是那些負責聖所的人的首領。
  • 33 數點米拉利人口 屬米拉利的,有抹利家族、母示家族,這是米拉利的二家族。
  • 34 他們被數的,按所有男子的數目,從一個月以上的,共有六千二百名。
  • 35 那時亞比亥的兒子蘇列作米拉利二家族的首領。他們要在帳幕的北邊安營。
  • 36 米拉利子孫的職分是負責帳幕的板、閂、柱子、接榫的座和帳幕一切所使用的器具,
  • 37 院子四圍的柱子,帶卯的座,橛子和繩子。
  • 38 但在帳幕前東邊,向日出之地安營的是摩西、亞倫和亞倫的兒子。他們負責聖所,和以色列人的所需。其他不經許可近前來的人必被治死。
  • 39 凡被數的利未人,就是摩西、亞倫照耶和華吩咐所數的,按着家族,從一個月以上的男子,共有二萬二千名。
  • 40 代替頭生的人畜 之後耶和華對摩西說:「你要在以色列人中數點一個月以上頭生的男子,把他們的名字記下。
  • 41 我是耶和華,你要將利未人歸我,代替以色列人所有頭生的;也取利未人的牲畜代替以色列所有頭生的牲畜。」
  • 42 摩西就照耶和華所吩咐的,把以色列人頭生的都數點了。
  • 43 按人名的數目,從一個月以上,凡頭生的男子,共有二萬二千二百七十三名。
  • 44 耶和華對摩西說:
  • 45 「你將利未人代替以色列人所有頭生的;也將利未人的牲畜代替以色列人的牲畜。利未人是我的,我是耶和華。
  • 46 以色列人中頭生的男子,比利未人多出二百七十三個,必要將他們贖出來。
  • 47 你要按人丁,照聖所的通用的貨幣,每人取贖銀五舍客勒(一舍客勒是二十季拉),
  • 48 把那多餘之人的贖銀,交給亞倫和他的兒子。」
  • 49 於是摩西從那被利未人所贖以外的人取了贖銀。
  • 50 從以色列人頭生的所取之銀,按聖所的舍客勒,有一千三百六十五舍客勒。
  • 51 摩西照耶和華的話,把這贖銀給亞倫和他的兒子,正如耶和華所吩咐的。
回到本卷目录 回到本版本目录 回到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