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数记-3

(新英语译本圣经)

切换到福音影视网-新版圣经

  • 1 亚伦的子孙 耶和华在西奈山晓谕摩西的日子,亚伦和摩西后代的记录如下:
  • 2 亚伦的儿子:长子名叫拿答,还有亚比户、以利亚撒、以他玛。
  • 3 这是亚伦儿子的名字,都是受膏的祭司,是摩西叫他们承接圣职供祭司职分的。
  • 4 拿答、亚比户在西奈的旷野向耶和华献异火的时候,就死在耶和华面前了,他们也没有儿子。于是以利亚撒、以他玛在他们的父亲亚伦面前供祭司的职分。
  • 5 利未人的工作分配 耶和华对摩西说:
  • 6 「你使利未支派近前来,站在祭司亚伦面前,好服事他,
  • 7 替他和会众在会幕前守的需要,办理会幕的事。
  • 8 又要负责会幕的器具,并按以色列人的需要,办理帐幕的事。
  • 9 你要将利未人分派给亚伦和他的儿子,因为他们是从以色列人中选出来单给他们的。
  • 10 你要委派亚伦和他儿子,负责自己祭司的职任。不经许可近前来的人必被治死。」
  • 11 耶和华对摩西说:
  • 12 「看,我从以色列人中拣选了利未人,代替以色列人一切头生的,利未人要归我。
  • 13 因为凡头生的是我的,我在埃及地击杀一切头生的那日,就把以色列中一切头生的,连人带牲畜都分别为圣归我,他们定要属我。我是耶和华。」
  • 14 数点利未人口 之后耶和华在西奈的旷野对摩西说:
  • 15 「你要照利未人的宗族、家族数点他们。凡一个月以上的男子都要数点。」
  • 16 于是,摩西照耶和华所吩咐的数点他们。
  • 17 利未家族简介 利未众子的名字是革顺、哥辖、米拉利。
  • 18 革顺的儿子,按着家室,是立尼、示每;
  • 19 哥辖的儿子,按着家室,是暗兰、以斯哈、希伯伦、乌薛;
  • 20 米拉利的儿子,按着家室,是抹利、母示。这些按着宗族是利未人的家族。
  • 21 数点革顺人口 属革顺的,有立尼家族、示每家族,这是革顺的二家族。
  • 22 其中被数、从一个月以外所有的男子,共有七千五百名。
  • 23 这革顺的二家族,要在帐幕后西边安营。
  • 24 那时拉伊勒的儿子以利雅萨作革顺人宗族的首领。
  • 25 革顺的子孙在会幕中所要负责的,就是帐幕和罩棚,并罩棚的盖与会幕的门帘,
  • 26 院子的帷子和门帘,并一切使用的绳子。
  • 27 数点哥辖人口 属哥辖的,有暗兰家族、以斯哈家族、希伯伦家族、乌薛家族,这是哥辖的诸家族。
  • 28 按所有男子的数目,从一个月以上的,共有八千六百名。他们的责任是照管圣所。
  • 29 哥辖儿子的诸家族要在帐幕的南边安营。
  • 30 那时乌薛的儿子以利撒反作哥辖宗族诸家族的首领。
  • 31 他们所要负责的是约柜、桌子、灯台、两座坛与圣所内使用的器皿,并帘子和一切使用之物。
  • 32 那时祭司亚伦的儿子以利亚撒作利未人众首领的领袖。他是那些负责圣所的人的首领。
  • 33 数点米拉利人口 属米拉利的,有抹利家族、母示家族,这是米拉利的二家族。
  • 34 他们被数的,按所有男子的数目,从一个月以上的,共有六千二百名。
  • 35 那时亚比亥的儿子苏列作米拉利二家族的首领。他们要在帐幕的北边安营。
  • 36 米拉利子孙的职分是负责帐幕的板、闩、柱子、接榫的座和帐幕一切所使用的器具,
  • 37 院子四围的柱子,带卯的座,橛子和绳子。
  • 38 但在帐幕前东边,向日出之地安营的是摩西、亚伦和亚伦的儿子。他们负责圣所,和以色列人的所需。其他不经许可近前来的人必被治死。
  • 39 凡被数的利未人,就是摩西、亚伦照耶和华吩咐所数的,按着家族,从一个月以上的男子,共有二万二千名。
  • 40 代替头生的人畜 之后耶和华对摩西说:「你要在以色列人中数点一个月以上头生的男子,把他们的名字记下。
  • 41 我是耶和华,你要将利未人归我,代替以色列人所有头生的;也取利未人的牲畜代替以色列所有头生的牲畜。」
  • 42 摩西就照耶和华所吩咐的,把以色列人头生的都数点了。
  • 43 按人名的数目,从一个月以上,凡头生的男子,共有二万二千二百七十三名。
  • 44 耶和华对摩西说:
  • 45 「你将利未人代替以色列人所有头生的;也将利未人的牲畜代替以色列人的牲畜。利未人是我的,我是耶和华。
  • 46 以色列人中头生的男子,比利未人多出二百七十三个,必要将他们赎出来。
  • 47 你要按人丁,照圣所的通用的货币,每人取赎银五舍客勒(一舍客勒是二十季拉),
  • 48 把那多余之人的赎银,交给亚伦和他的儿子。」
  • 49 于是摩西从那被利未人所赎以外的人取了赎银。
  • 50 从以色列人头生的所取之银,按圣所的舍客勒,有一千三百六十五舍客勒。
  • 51 摩西照耶和华的话,把这赎银给亚伦和他的儿子,正如耶和华所吩咐的。
回到本卷目录 回到本版本目录 回到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