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埃及記-39

(呂振中譯本)

切换到福音影视网-新版圣经

  • 1 製聖衣 他們拿藍紫色紫紅色朱紅色 線作編褶的衣服、做聖所供職的用處,又給 亞倫作聖衣,照永恆主所吩咐 摩西的。
  • 2 製聖裲襠 他拿金 線藍紫色紫紅色朱紅色 線和撚的麻絲作聖裲襠。
  • 3 他們把金子錘成薄片,剪出細帶子來,用巧設圖案的作法,將金細帶織進藍紫色紫紅色朱紅色線 料子和麻絲裏面。
  • 4 又給聖裲襠作 兩條肩帶相連接着,在兩頭連接的。
  • 5 那巧設圖案製成的聖裲襠 帶子、是在聖裲襠上頭、和它連在一塊,用一樣的作法、拿金 線、藍紫色紫紅色朱紅色 線和撚的麻絲 作的,照永恆主所吩咐 摩西的。
  • 6 他們用工夫使 兩塊條紋瑪瑙嵌在金槽裏,用刻印章的方法將 以色列兒子的名字刻上。
  • 7 將這 兩塊寶石安在聖裲襠的肩帶上、做記石、把 以色列人記着,照永恆主所吩咐 摩西的。
  • 8 製胸牌 他用巧設圖案的作法,像聖裲襠的作法作一個胸牌: 拿金 線、藍紫色紫紅色朱紅色 線和撚的麻絲 作的。
  • 9 是四方的:他們把胸牌作成了兩層,長一虎口,寬一虎口,疊為兩層。
  • 10 又把四行 寶石鑲在上面:一行肉紅玉髓、黃玉、綠寶石: 這是第一行;
  • 11 第二行是紅玉 紅玉:或譯‘綠寶石’。、藍寶石 藍寶石:或者是‘琉璃’;或譯‘青玉’。、金鋼石 金鋼石:七十子作‘碧玉’;或謂當作‘條紋瑪瑙’。;
  • 12 第三行是風信子石 風信子石:或譯‘琥珀’。、瑪瑙、紫晶;
  • 13 第四行是黃璧璽 黃璧璽:或譯‘瑪瑙’;或譯‘水蒼玉’。、水蒼玉 水蒼玉:或譯‘條紋瑪瑙’。、碧玉:都嵌在金槽裏它們的鑲位上。
  • 14 這些 寶石、按 以色列兒子的名字、有十二塊;按着他們的名字刻印章,各按自己的名字來代表十二族派。
  • 15 匠 人們把淨金用絞的作法作成鍊子、 像繩子、在胸牌上。
  • 16 又作兩個金槽和兩個金環,把這兩個金環安在胸牌的兩頭;
  • 17 將那兩條絞成的金索穿在胸牌 兩頭的兩個環子裏。
  • 18 又把鍊子兩頭絞成的 金索接在兩槽上,將它們連在聖裲襠前面的肩帶上。
  • 19 又作兩個金環,搭在胸牌的兩頭、在它的邊兒上、就是在靠近聖裲襠向裏那邊。
  • 20 也作兩個金環、安在聖裲襠前面的兩條肩帶下頭,挨近相連的地方,在聖裲襠那巧設圖案織成的帶子上邊。
  • 21 他們用藍紫色細帶子把胸牌繫住,把它的環子跟聖裲襠的環子 繫在一起,使胸牌 貼在聖裲襠上巧設圖案織成的帶子上,不至於從聖裲襠上脫掉下來:照永恆主所吩咐 摩西的。
  • 22 製外袍 他也用編織的方法作一件聖裲襠外袍、完全藍紫色。
  • 23 在袍的正中有那外袍的領口,像鎧甲的領口;領口的周圍有領邊,免得被撕裂。
  • 24 在外袍的邊兒上、他們用藍紫色紫紅色朱紅色 線和撚的 麻絲作石榴。
  • 25 又用淨金作鈴鐺,把鈴鐺安在石榴之間,在外袍周圍的邊兒上石榴之間:
  • 26 一個鈴鐺、一個石榴、一個鈴鐺、一個石榴、在外袍周圍的邊兒上,好作供職的事:照永恆主所吩咐 摩西的。
  • 27 製聖冠的牌 他們拿麻絲 線、用編織的方法、給 亞倫和他的兒子們作內袍,
  • 28 又拿麻絲布 作禮冠,拿麻絲布 作華美裹頭巾,拿撚的麻絲 作細麻布褲子;
  • 29 又拿撚的麻絲和藍紫色紫紅色朱紅色 線、用刺繡者的方法 作長腰帶:照永恆主所吩咐 摩西的。
  • 30 他們用淨金作聖冠的牌,上面按刻印章的方法刻着:‘成聖別歸永恆主’。
  • 31 又用一條藍紫色細帶子將牌紮在上面,紮在禮冠上頭:照永恆主所吩咐 摩西的。
  • 32 會幕事工作完 於是會棚的帳幕一切的工程就作完了:凡永恆主所吩咐 摩西的、 以色列人都作了: 永恆主怎樣吩咐,他們就怎樣作。
  • 33 總點閱 他們把帳幕、帳棚和帳棚所有的器具帶到摩西那裏:就是它的鈎子、框子、橫木、柱子、帶卯的座、
  • 34 染紅公羊皮的蓋、塔哈示皮的蓋、和遮隔 至聖所的帷帳、
  • 35 法櫃、和它的杠、跟除罪蓋、
  • 36 桌子、和它所有的器具、跟神前餅、
  • 37 淨金的燈臺、和它的燈盞、擺列的燈盞、跟它的一切器具、和燈火的油、
  • 38 金 香壇、膏油、和芬芳的香、帳棚出入處的簾子、
  • 39 銅的祭壇、和它的銅格子、它的杠、和它一切的器具、洗濯盆和盆座、
  • 40 院子的帷子、和帷子的柱子跟帶卯的座、和院子的門簾、它的繩子和橛子、跟帳幕一切使用的器具、給會棚用的 器具、
  • 41 編褶的衣服、在聖所供職用的、祭司 亞倫的聖衣、和他兒子們供祭司職分的衣服。
  • 42 這一切工程永恆主怎樣吩咐 摩西, 以色列人就怎樣作。
  • 43 摩西看着一切的工,見他們都作了;永恆主怎樣吩咐,他們就怎樣作。於是 摩西給他們祝福。
回到本卷目录 回到本版本目录 回到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