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加福音-2

(圣经和合本)

切换到福音影视网-新版圣经

  • 1 耶稣降生 当那些日子,凯撒奥古斯都有旨意下来,叫天下人民都报名上册。
  • 2 这是居里扭作叙利亚巡抚的时候,头一次行报名上册的事。
  • 3 众人各归各城,报名上册。
  • 4 约瑟也从加利利的拿撒勒城上犹太去,到了大卫的城,名叫伯利恒,因他本是大卫一族一家的人,
  • 5 要和他所聘之妻马利亚一同报名上册。那时马利亚的身孕已经重了。
  • 6 他们在那里的时候,马利亚的产期到了,
  • 7 就生了头胎的儿子,用布包起来,放在马槽里,因为客店里没有地方。
  • 8 天使报喜信给牧羊的人 在伯利恒之野地里有牧羊的人,夜间按着更次看守羊群。
  • 9 有主的使者站在他们旁边,主的荣光四面照着他们,牧羊的人就甚惧怕。
  • 10 那天使对他们说:“不要惧怕,我报给你们大喜的信息,是关乎万民的。
  • 11 因今天在大卫的城里,为你们生了救主,就是主基督。
  • 12 你们要看见一个婴孩,包着布,卧在马槽里,那就是记号了。”
  • 13 忽然有一大队天兵同那天使赞美 神说:
  • 14 “在至高之处荣耀归与 神,在地上平安归与他所喜悦的人(有古卷作“喜悦归与人”)。”
  • 15 众天使离开他们升天去了,牧羊的人彼此说:“我们往伯利恒去,看看所成的事,就是主所指示我们的。”
  • 16 他们急忙去了,就寻见马利亚和约瑟,又有那婴孩卧在马槽里。
  • 17 既然看见,就把天使论这孩子的话传开了。
  • 18 凡听见的,就诧异牧羊之人对他们所说的话。
  • 19 马利亚却把这一切的事存在心里,反复思想。
  • 20 牧羊的人回去了,因所听见、所看见的一切事,正如天使向他们所说的,就归荣耀与 神,赞美他。
  • 21 满了八天,就给孩子行割礼,与他起名叫耶稣,这就是没有成胎以前,天使所起的名。
  • 22 在圣殿里献与主 按摩西律法满了洁净的日子利12:2-6,他们带着孩子上耶路撒冷去,要把他献与主。
  • 23 (正如主的律法上所记:“凡头生的男子必称圣归主。”出13:2、12)
  • 24 又要照主的律法上所说,或用一对斑鸠,或用两只雏鸽献祭利5:11,12:8。
  • 25 西面称颂救主 在耶路撒冷有一个人名叫西面。这人又公义又虔诚,素常盼望以色列的安慰者来到,又有圣灵在他身上。
  • 26 他得了圣灵的启示,知道自己未死以前,必看见主所立的基督。
  • 27 他受了圣灵的感动,进入圣殿,正遇见耶稣的父母抱着孩子进来,要照律法的规矩办理。
  • 28 西面就用手接过他来,称颂 神说:
  • 29 “主啊,如今可以照你的话,释放仆人安然去世;
  • 30 因为我的眼睛已经看见你的救恩,
  • 31 就是你在万民面前所预备的,
  • 32 是照亮外邦人的光,又是你民以色列的荣耀。”
  • 33 孩子的父母因这论耶稣的话就希奇。
  • 34 -
  • 35 西面给他们祝福,又对孩子的母亲马利亚说:“这孩子被立,是要叫以色列中许多人跌倒,许多人兴起;又要作毁谤的话柄,叫许多人心里的意念显露出来;你自己的心也要被刀刺透。”
  • 36 亚拿颂赞 神 又有女先知名叫亚拿,是亚设支派法内力的女儿,年纪已经老迈,从作童女出嫁的时候,同丈夫住了七年,就寡居了。
  • 37 现在已经八十四岁(或作“就寡居了八十四年”),并不离开圣殿,禁食祈求,昼夜侍奉 神。
  • 38 正当那时,她进前来称谢 神,将孩子的事对一切盼望耶路撒冷得救赎的人讲说。
  • 39 回拿撒勒 约瑟和马利亚照主的律法办完了一切的事,就回加利利,到自己的城拿撒勒去了。
  • 40 孩子渐渐长大,强健起来,充满智慧,又有 神的恩在他身上。
  • 41 耶稣十二岁时在圣殿里 每年到逾越节,他父母就上耶路撒冷去。
  • 42 当他十二岁的时候,他们按着节期的规矩上去。
  • 43 守满了节期,他们回去,孩童耶稣仍旧在耶路撒冷。他的父母并不知道,
  • 44 以为他在同行的人中间,走了一天的路程,就在亲族和熟识的人中找他。
  • 45 既找不着,就回耶路撒冷去找他。
  • 46 过了三天,就遇见他在殿里,坐在教师中间,一面听,一面问。
  • 47 凡听见他的,都希奇他的聪明和他的应对。
  • 48 他父母看见就很希奇。他母亲对他说:“我儿,为什么向我们这样行呢?看哪,你父亲和我伤心来找你。”
  • 49 耶稣说:“为什么找我呢?岂不知我应当以我父的事为念吗(或作“岂不知我应当在我父的家里吗”)?”
  • 50 他所说的这话,他们不明白。
  • 51 他就同他们下去,回到拿撒勒,并且顺从他们。他母亲把这一切的事都存在心里。
  • 52 耶稣的智慧和身量(“身量”或作“年纪”),并 神和人喜爱他的心,都一齐增长。
回到本卷目录 回到本版本目录 回到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