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志下-34

(信望愛原文直譯)

切换到福音影视网-新版圣经

  • 1 约西亚在他登基的时候是八岁之子,在耶路撒冷作王三十一年。
  • 2 他行雅威眼中(看)为正的事,行他祖大卫的道,不偏向左或右。
  • 3 他作王第八年,他还年轻的时候,就开始寻求他祖大卫的上帝。第十二年开始洁净犹大和耶路撒冷,除掉丘坛、和亚舍拉木偶、和雕刻的像,和铸造的像。
  • 4 他们在他面前拆毁巴力的坛,砍断高高在它们之上的香坛,把亚舍拉木偶和雕刻的像、和铸造的像打碎磨碎,撒在献祭给它们的人的坟上面,
  • 5 将祭司的骸骨烧在他们的坛上,洁净了犹大和耶路撒冷;
  • 6 又在玛拿西、和以法莲、和西缅各城,直到拿弗他利和四围破坏之处,
  • 7 拆毁祭坛,把亚舍拉木偶和雕刻的像打碎磨碎,砍断以色列遍地所有的香坛,就回耶路撒冷去了。
  • 8 他(指约西亚)作王(第)十八年洁净地和殿,就差遣亚萨利雅的儿子沙番、和市长玛西雅、和约哈斯的儿子史官约亚去整修雅威―他上帝的殿。
  • 9 他们就来到大祭司希勒家那里,将奉到上帝殿的银子交出来;这是看守殿门的利未人…收聚来的。(…处填入下二行)从玛拿西、和以法莲,从一切以色列剩下的人…手中(…处填入下行)以及从全犹大和便雅悯他们就回耶路撒冷去了。
  • 10 他们就把(这银子)交在…做工的人手里,(…处填入下行)监督雅威殿的由他们把它交给…做工的人,(…处填入下行)整修雅威殿的来修理、补强(圣)殿。
  • 11 就是交给匠人、建筑工人,去买凿成的石头和架栋梁的木头,来整修犹大诸王所毁坏的殿。
  • 12 这些人办事诚实,督导他们的是…雅哈和俄巴底亚;(…处填入下行)利未人米拉利的子孙监督的是哥辖人的子孙撒迦利亚和米书兰;还有所有精通乐器的利未人。
  • 13 他们又监管扛抬的人,监督一切做工的。利未人中也有作书记、作司事、作守门的。
  • 14 他们将奉到雅威殿的银子运出来的时候,祭司希勒家发现了雅威藉摩西的手所传的律法书。
  • 15 希勒家回应书记沙番说:「我在雅威的殿里发现了律法书。」希勒家就将这书递给沙番。
  • 16 沙番把书拿到王那里,又把事情回覆王说:「凡交在你仆人们手的(事),他们都在办理。
  • 17 他们把雅威殿里所找到的银子倒出来,把它交在督工的手里和做工的人手里。」
  • 18 书记沙番又对王说:「祭司希勒家递给我一卷书。」沙番就在王面前朗读它。
  • 19 王听见律法的话的时候,就撕裂自己的衣服,
  • 20 王吩咐希勒家和沙番的儿子亚希甘、和米迦的儿子亚伯顿、和书记沙番,和王的臣仆亚撒雅说:
  • 21 你们去,…求问雅威;(…处填入下二行)为我、和为以色列与犹大剩下的人,以所发现的这书上的话因为倒在我们身上的雅威的怒气甚大,是因我们列祖没有遵守雅威的话,(没有)照这书上所写的一切去行。
  • 22 于是,希勒家和属王的人去到…女先知户勒大那里,(…处填入下行)掌管礼服的哈斯拉的孙子特瓦的儿子沙龙的妻子她住在耶路撒冷第二区;他们对她这样说。
  • 23 她对他们说:「雅威―以色列的上帝如此说:『你们对那差遣你们到我这里来的那人说,
  • 24 雅威如此说:看哪,我必将…降祸与这地方和其上的居民;(…处填入下二行)写在…那书上的一切诅咒,(…处填入下行)犹大王面前所读
  • 25 因为他们离弃我,向别神烧香,以致用他们手的一切作为惹我发怒,我的忿怒就倒在这地方,总不熄灭。』
  • 26 然而差遣你们来求问雅威的犹大王,你们要这样告诉他:『雅威―以色列的上帝如此说:至于你所听见的这些话,
  • 27 因为你的心柔软,在上帝面前自卑,听见他向这地方和其上居民(所说)的话的时候,就在我面前自卑,撕裂你的衣服,在我面前哭泣,我也应允了你。这是雅威说的。
  • 28 看哪,我必使你归到你列祖那里,你将平平安安地归到你的坟墓,你的眼睛必不致看见…一切灾祸。』」(…处填入下行)我要降与这地方和其上居民的他们就把话回覆给王。
  • 29 王差遣人招聚犹大和耶路撒冷的众长老。
  • 30 王…上到雅威的殿,(…处填入下三行)和犹大众人与耶路撒冷的居民,并祭司、和利未人,以及所有的百姓,从大到小他(指王)就把…约书在他们的耳朵中朗读。(…处填入下行)雅威殿里所发现的
  • 31 王站在他所站的地方,在雅威面前立约,要…顺从雅威,(…处填入下第二行)遵守他的诫命、和他的法度、和他的律例,尽他的心、又尽他的性成就…约的言语;(…处填入下行)写在这书上的
  • 32 又使耶路撒冷和便雅悯一切所能找到的人都服从(这约),耶路撒冷的居民都照上帝―他们列祖之上帝的约去行。
  • 33 约西亚…将一切可憎之物尽都除掉,(…处填入下行)从以色列人境内各处,使以色列所能找到的人都事奉雅威―他们的上帝。在他一切的日子不转离跟从雅威―他们列祖的上帝。
回到本卷目录 回到本版本目录 回到首页